面向户外增强显示新技术应用:明亮硅基微显示芯片
李京徽,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 致力于开发面向微显示应用的高效发光二极管技术,以第一作者/通讯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, Nature Communications, Science Bulletin,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,其中有源驱动显示工作入选《Nature Photonics》期刊封面文章。

面向户外增强显示新技术应用:明亮硅基微显示芯片

博士堂 2024-04-18
1.png


李京徽,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


致力于开发面向微显示应用的高效发光二极管技术,以第一作者/通讯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, Nature Communications, Science Bulletin,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,其中有源驱动显示工作入选《Nature Photonics》期刊封面文章。


获得2023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——应用研究类和2023年度华中科技大学重大学术进展等荣誉;以负责人的身份带领团队取得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银奖。



本项目针对微显示芯片中存在的亮度较低和色彩衰退等痛点问题,在行业内首创单基质白光技术,替代原有的叠层OLED白光发射,实现了高亮度、无色衰的微显示新技术,并基于此制备出硅基微显示芯片样机。

在数字化、信息化时代,新型显示产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。随着元宇宙、虚拟现实产业的快速发展,以硅基OLED、MicroLED为代表的微显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,成为新型显示产业中极具创新活力和应用前景的重要分支,也是VR/AR头戴设备、无人机、红外探测、3D医疗设备等应用领域的关键硬件基础之一。

微显示芯片属于近眼显示技术(视距小于5厘米),是决定VR/AR头戴显示设备人机交互体验的核心元件,为保证显示成像清晰,每个像素的尺寸要求小于10微米,同时考虑到户外使用场景甚至晴天的背景亮度,微显示芯片的亮度必须超过10万nits。目前,微显示芯片技术与市场长期被日本SONY,美国eMagin,英国MED等国外公司垄断,国产微显示产品虽然在销量上奔跑前进,但始终被日美企业扼住技术发展的喉咙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李京徽所在团队开始了他们关于“明亮硅基微显示芯片”的研发之旅。

“如何实现微尺寸像素的高亮度显示是本技术的难点所在,我们团队始终致力于研发出更明亮、清晰的微显示芯片产品,希望能解决国内微显示芯片被‘卡脖子’难题。”李京徽表示。

2.png

在研发过程中,针对微显示芯片普遍存在的亮度较低和色彩衰退等痛点问题,李京徽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单基质白光发射技术,替代了原有的叠层OLED白光发射,使得硅基微显示芯片实现了高亮度、无色衰的显示效果,并基于此技术成功制备出了硅基微显示芯片样机,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,相比市售产品,亮度更高,光谱更稳定,成本更低,为我国微显示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开辟了新的道路。

3.png

“目前,明亮硅基微显示芯片技术属于行业内首创,芯片器件发光效率国际领先,在材料设计合成、器件性能优化、微显示应用集成等领域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2项,国际PCT专利3项,与湖畔光电、TCL华星光电等企业建立了长效合作。”在谈及国内微显示芯片的市场前景时李京徽表示。随着苹果、三星等巨头企业不断投入巨资开发新型VR/AR产品,未来国内微显示芯片的市场规模将迎来大幅增长。该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游戏娱乐、虚拟旅游、远程教育、医疗培训和军事训练等领域,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
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,李京徽还透露,该项目通过与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,已完成底层技术开发;目前处在原理样机验证阶段。团队将继续专注于完成原理样机的验证工作,并计划在未来建立小型实验线,为项目的中试放大做好准备。同时,团队也将积极寻求与更多企业、高校和投资机构的合作,共同推动硅基微显示芯片技术的商业化进程。

3月28日,2024“蓉漂杯”第二届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举行,“明亮硅基微显示芯片”项目荣获大赛创新组二等奖。

“成都是新型显示产业的重点发展城市,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出具的2023年新型显示十大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排行第3,能为显示芯片生产公司提供优渥土壤。未来,在完成产品研发后,考虑在成都落地生产。”李京徽说。

*以上素材均为受访者提供

更好的成都,创出更精彩的你



“蓉漂杯”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作为成都市自主打造的高能级活动品牌,自2022年12月启动以来,历时两届,累计收到1693个项目报名参赛,吸引知名院校、科研院所、博士创业社群的10万余名创新创业人才关注。


作为成都人才密度最高、人才吸引力最强、人才活力最优的区域之一,成都高新区汇聚各类人才超80万人,有效期内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总数达106家,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781家,累计培育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37家,全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量稳居中西部第一。


扫码阅读

人才检索

全部

双创圈

博士堂

数字经济

退役军人

智能制造

柔性电子

新材料

人才头条

人工智能

先进制造

新能源

海归派

大数据

海归

女性创业者

区块链

文创

汽车产业

电子信息
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

人才线索

申报接口

关注人才

公众号二维码